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

覆友人信(節錄)

......或者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宗教觀。從前我自己說得不好,但看過陶國璋的說法後,好像較易整理。一旦選擇了一個宗教後,我們難免會排斥其他宗教的神祇,分別就只有激進程度。伊斯蘭如是,基督教如是。但我思想中的理性的一部分會在乎「真」。基督是「真」的嗎?阿拉是「真」的嗎?可恨是,所謂能證真的證據,都是自圓其說的文字,經文間甚至偶有矛盾。那這個排他的做法便站不穩陣腳了。你連證明自己的能力都沒有,何以證偽別的宗教的神?

但我又的確相信有「神」。這個「神」用了引號,是因為我不在乎衪/它是否一個神祇(Deity)或者是否擁有一個身份(Entity)。衪/它可能只是一股力量,而且必須是神祕而不可知的。這樣會比較容易解釋世界,也比較理性。而所有宗教信仰派別都是人所創造的,凡人必有人心,凡人心皆不可信,因為沒有不自私的人,也沒有沒做過錯事的人。簡而言之,我相信宗教,而又不相信任何宗教。好像有點玄,但事實的確如此;也好像有點矛盾,卻又不盡然。而人最後能夠信任的,就只有理性和邏輯,可惜現今的人好像也逐漸喪失這能力。

無獨有偶,German Literature入面介紹過一個由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寫的一個刻本,名為"Nathan der Weise"(智者納坦)。刻本中心主旨探討Religion Tolerance,我認為正是我於上面的說法:容納、尊重其他信仰,而非排他。中間有一段很有趣的寓言,但我不在這裏寫了......

*

為甚麼談到這個我就不分享了。但這的確是我綜合這幾年的思考所得的。說得其實也不太好。但已經說了很多心中的想法。

信寄出去收不回,所以在這裏留個存照,好讓日後在思考的路途上迷失時,也可從字裏行間找尋昔日的自己。

*

補充幾句。我相信的是宗教的力量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是特別需要一些體物(Figure)/形相/經典來作為宗教的載體,這對他們也是有用的。我只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,指出我們永遠無辦法無瑕地證真或證偽這些體物/形相/經典。在「所有『歷史』都是人所寫成的」的信念上,我只能夠絕望地承認我們無法知道這些「宗教」的真偽,而我們只能夠相信理性所得出的結論。

我絕對也擁抱這些宗教所持的某一些理念,因為大部分這些理念都是導人為善,而且是普世價值,不贅。但同時也必須指出,這並不代表我便需要或已經信奉了某一個宗教,也不代表所有信奉此宗教者能夠實行這些理念。上兩句所說的,亦說明了「某宗教」及「該宗教所擁抱的價值」兩者並沒有若且僅若(if and only if)的關係,正正也是我認為不需要相信任何宗教的另一原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