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工作裏,一追再去追。
追?
不是跑不動,而是找不到跑的理由。
也有一個的,就是,既然開始了跑,就要勇敢無畏不回頭地跑下去。
堅持是一種病,放棄是絕症。
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
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
說符
二零一五年二月十日的一則隨興近況更新,覺得寫得還不錯,轉載至此,留一個紀錄。
*
當今語言霸權當道,用字必須考究且準確,才能避免墮入中共意識形態圈套;文字只是符號,背後意思乃後人加諸。人每天需接收大量資訊,很多時候讀文字時,只能看到最表面意思,未可字字追源溯本,究其是否用得確當。因此,能佔先機搶用字元,是在這個通訊發達的年代下的致勝關鍵。萬一字元遭搶佔,只能盡力為自己重新洗腦,方能脫出文字陷阱。
例子多不勝數,俯拾皆是:幾十年前中文字體之爭,正體字被冠「繁」一字,殘體則曰「簡」;儘管頃刻六書盡滅,但因說是化繁為簡,剎那間予人感覺何樂而不為。便知玩弄文字符號語義,乃中共拿手好戲。
回看今天,「普選」簡明地定性為「一人一票」,往後只能另創新詞曰「真普選」;而你反對政府的「普選」嗎?就是剝奪巿民手中一票,說話何等冠冕堂皇。另又有不爭氣的泛民被說成「反對派」,一時之間讓人覺得泛民是反對機器,為反而反,被負面定性卻仍懵然不知。甚麼「正義聯盟」、「愛港力量」的,更是行為與外號南轅北轍吧,不贅。
再看大陸遊人走水貨問題,各大傳媒均報「水貨客」。客者,寄也,引伸為賓。既稱客,則為主者(即港人)便須有待客之道;既稱客,則甚麼光復上水、屯門,行為即屬無禮,等同趕客,是不敬。又一語言陷阱。
正名吧!一日稱他們為「客」,一日就會受到語言無形加諸的意識形態限制。不要再叫他們做「水貨客」;他們走的是水貨,大量走運就是走私,是犯罪行為。叫他們「水貨犯」吧。唯有這樣說,驅逐他們的行為才能語言上合理呢。
*
無獨有偶,今日有法官說了一句「話晒過門都係客」的說話。很嘔心,難聽過粗口。也覺得自己的預言能力有所進步呢。
*
當今語言霸權當道,用字必須考究且準確,才能避免墮入中共意識形態圈套;文字只是符號,背後意思乃後人加諸。人每天需接收大量資訊,很多時候讀文字時,只能看到最表面意思,未可字字追源溯本,究其是否用得確當。因此,能佔先機搶用字元,是在這個通訊發達的年代下的致勝關鍵。萬一字元遭搶佔,只能盡力為自己重新洗腦,方能脫出文字陷阱。
例子多不勝數,俯拾皆是:幾十年前中文字體之爭,正體字被冠「繁」一字,殘體則曰「簡」;儘管頃刻六書盡滅,但因說是化繁為簡,剎那間予人感覺何樂而不為。便知玩弄文字符號語義,乃中共拿手好戲。
回看今天,「普選」簡明地定性為「一人一票」,往後只能另創新詞曰「真普選」;而你反對政府的「普選」嗎?就是剝奪巿民手中一票,說話何等冠冕堂皇。另又有不爭氣的泛民被說成「反對派」,一時之間讓人覺得泛民是反對機器,為反而反,被負面定性卻仍懵然不知。甚麼「正義聯盟」、「愛港力量」的,更是行為與外號南轅北轍吧,不贅。
再看大陸遊人走水貨問題,各大傳媒均報「水貨客」。客者,寄也,引伸為賓。既稱客,則為主者(即港人)便須有待客之道;既稱客,則甚麼光復上水、屯門,行為即屬無禮,等同趕客,是不敬。又一語言陷阱。
正名吧!一日稱他們為「客」,一日就會受到語言無形加諸的意識形態限制。不要再叫他們做「水貨客」;他們走的是水貨,大量走運就是走私,是犯罪行為。叫他們「水貨犯」吧。唯有這樣說,驅逐他們的行為才能語言上合理呢。
*
無獨有偶,今日有法官說了一句「話晒過門都係客」的說話。很嘔心,難聽過粗口。也覺得自己的預言能力有所進步呢。
狼來了(轉載)-與我的若有所思
德國環保部今年二月開了一個很正經的會議,主題是:「誰怕大野狼?」穿西裝的人們坐下來熱烈地討論:歐洲森林裡消失了一兩百年的灰狼又回來了,該怎麼處理?
讀這樣的新聞,實在讓人忍俊不住,你可以想像一群「東郭先生」開會討論「中山狼」嗎?
德國的狼,被格林兄弟抹黑得可厲害。好幾代人,從還不會說話、走路的幼兒期,就被他們的父母以床邊故事的溫柔方式灌輸「狼很可怕」的意識型態。小紅帽的奶奶就被那尖牙利嘴的狼給吞下肚了。而且狼還有心機,它會偽裝成奶奶的樣子來騙小紅帽。七隻可愛小羊在羊媽媽出門的時候,差點全完蛋,那狼,不但會裝出媽媽嗲嗲的聲音,還會用麵粉把自己的手敷成白色。三隻小豬,那更別說了,被個大野狼搞得傾家蕩產。最後,當然是邪不勝正,野狼總是會死的,而且格林總讓他們死得很難看。小紅帽的大野狼是被獵人的槍給轟死的,七隻小羊的大野狼是淹死了以後再被開膛破肚的。
這樣在仇恨教育中長大的孩子,真正長大以後能與狼和平共處嗎?中文世界裡的狼,名譽和境遇好不到哪裡去。狼心狗肺、狼狽為奸、狼吞虎嚥、鬼哭狼嚎、聲名狼籍、杯盤狼藉、豺狼成性、官虎吏狼、「子係中山郎,得志便猖狂」……哪有一個好詞?
在羅馬、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遠古傳說裡,狼都是高貴和力量的象徵,但是擋不住污名化。人類對狼族進行理直氣壯的「種族大屠殺」,到了二十世紀,歐洲和北美的森林裡,狼已經基本被清算乾淨。
同時,城市裡每一個廣場上,鴿子聚集。
紐約市有一百萬隻鴿子。在水城威尼斯,鴿口是人口的三倍,走路過橋都要被鴿子撞上。每一對鴿子夫妻平均一年要生十二個孩子鴿,繁衍速度驚人。市政府的衛生官員都很頭痛,因為鴿子帶來種種疾病,尤其對孕婦、兒童、老人、病人威脅最大。鴿子,其實就是一種長了翅膀的老鼠。人們談鼠疫而色變,對於會飛的老鼠卻寵之餵之姑息之,因為,唉,鴿子的形象實在太好了。
聖經裡,洪水幾乎毀滅了醜陋的人類,絕望中的第一線光明,就是鴿子啣著橄欖葉帶來的。從此,鴿子的肥,被看作可愛;鴿子的笨,被看作和平。鴿子瀉肚似白稀稀的糞便,糊住偉人銅像的眼睛;沾著唾液髒髒的羽毛,掉進你露天的咖啡杯裡。衛生部門發明出各種排除鴿子的方法──把避孕藥摻進他們的食物裡,用噪音波驅趕,但是沒人敢大剌剌地說,要滅殺鴿子。如果有哪個不要命的官員敢用「滅鼠」的方式或甚至語言來談鴿子的處理,那他真的不要命了,愛好和平的市民會憤怒地驅逐他,對他吐口水。
狼,快消失了,保育人士開始為狼族平反,從形象開始。東自波蘭西至英國,呼籲尊重「狼權」的團體越來越多。在廣場上擺出花花綠綠的攤子,也許隔壁就是「抗議蘇丹屠殺」的攤子。狼的莊嚴的照片放在海報上,激越的聲音告訴過路的人,狼,從來就不害人,它躲人唯恐不及。保護政策開始出現,今天,挪威有二十隻,義大利五百,西班牙兩千,瑞士有三隻,瑞典有九群,德國有三十隻。美國的黃石公園,為狼權努力了很久,現在有四百五十隻快樂的狼。
你說,狼吃了農人的羊怎辦?是的,農人生氣地說,你們城市人自以為浪漫,喜歡森林裡有大野狼,但是大野狼吃我們的羊,誰賠?結果是,農民可以申請國賠,於是農民也不說話了。但是申理國賠之後,統計數字一出來,人們發現,狼其實並不那麼愛吃人家養的羊。反倒是,森林裡因為又有了狼,生態平衡更健康了點。在狼族回來之前,黃石公園裡因為糜鹿太多,楊樹和柳樹被糜鹿吃個殆盡,使得需要楊、柳樹的水獺和大角駝鹿難以維生。在狼族回來之前,體型較小的土狼猖獗,害死了狐狸部落。
狼來了,糜鹿少了,而且把吃不完的糜鹿肉留給大灰熊,於是大灰熊的孩子們多了起來。狼來了,土狼少了,小鼠小兔多了,於是狐狸和禿鷹們就成了旺族。
狼來了,真好。
-龍應台,輯於《目送》,二零零八年初版
*
談的是生態、保育。大自然本來有她自己的一套法則,人類卻以自己的喜惡,處處插手,擅改大自然的規律。
還有呀,為甚麼吃豬牛羊雞是正常,吃貓狗是虐畜?這個問題難倒了幾多維護動物權益的人呢。非素食者的,就只能說,用了最人道的方法屠宰的話,就不算虐待了。
*
對呀,我們說「屠宰」,不說「殺戮」。
*
兜兜轉轉,我想說的還是文字符號。其實這也是文章的中心,但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再看。有多少人,讀到上面的文字時,不免會把「狼」聯想成某一男子,「鴿」聯想成某一(垃圾)黨派,「羊」聯想成可憐的香港人?故事最尾聲還出現了「禿鷹」呢。
但,文章不是想要說這個啊。況且,書成於二零零八年,當時某一男子和那「禿鷹」還未上場,難道是未卜先知嗎?不可能啦。龍女士想談的,真的是大自然啦。
我很討厭這種不必要的聯想和解讀。很多原本很中性的事物,到最後都難逃成為符號的命運。早幾天聽講座時,講者談及某個星座的時候,說它的形狀像一把傘子,隨即也要補充了一句「這傘子沒特別的顏色啦」。我在想,為甚麼我們連提及傘子都要顧及顏色啦?很不喜歡現在多了這樣一種顧忌,香港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啦。
只能夠說,以後想講這個課題時,還得避免用這些例子,因為含意實在太多,難免觸動某讀者群的神經。可是,符號的含意只能多,不能少呀。寫作時要避也避不了,況且符號的意義也必然隨時間流轉而改變,那麼責任便落在讀者身上了。我們閱讀時,還真要有足夠的智慧,不好被過多的符號意義錯誤引導,以致過份解讀呀。
*
(越說越遠)
為甚麼我會常常把符號掛在口邊呢?是因為我覺得,符號真的是太有趣了。符號的時空性,符號意義的塑造,符號與思考謬誤的關係,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課題。
對我而言,一切都是符號。符號可以是簡單的紙上面的一筆一劃,可以是一件物件,可以是一個人,也可以是一個地方,甚麼只是一種顏色,一個聲音。我們每天都在用符號,利用符號幫助我們思考,但同時地,符號也在不斷地控制我們的思考。尤其是在現今的社會氛圍,黃色藍色、絲帶雨傘,統統都是意義深遠的符號。我們嘗試於符號間劃上不同的等號,介定同義、反義,但同時亦被這種思維束縛,以致思考上有偏差,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。舉個例子說,黃絲帶、民主、真普選、反水貨、反共,很多人會毫不猶疑地在這之間劃上等號;但如果你真的是這樣想的話,我只好說,世界不是你想得這麼簡單。要麼你就清楚明白符號背後每個真正含意,要麼你就用一般文字解釋你所想,不要作這種綑縛式的思考,那只能引導你作出不確當的結論和判斷。
可是呀,我就只懂得越講越亂。或者,我需要更多時間才可以把我對符號的哲學思路理清一點。這裏寫的,就當是一個簡單而又混亂的總綱吧。
讀這樣的新聞,實在讓人忍俊不住,你可以想像一群「東郭先生」開會討論「中山狼」嗎?
德國的狼,被格林兄弟抹黑得可厲害。好幾代人,從還不會說話、走路的幼兒期,就被他們的父母以床邊故事的溫柔方式灌輸「狼很可怕」的意識型態。小紅帽的奶奶就被那尖牙利嘴的狼給吞下肚了。而且狼還有心機,它會偽裝成奶奶的樣子來騙小紅帽。七隻可愛小羊在羊媽媽出門的時候,差點全完蛋,那狼,不但會裝出媽媽嗲嗲的聲音,還會用麵粉把自己的手敷成白色。三隻小豬,那更別說了,被個大野狼搞得傾家蕩產。最後,當然是邪不勝正,野狼總是會死的,而且格林總讓他們死得很難看。小紅帽的大野狼是被獵人的槍給轟死的,七隻小羊的大野狼是淹死了以後再被開膛破肚的。
這樣在仇恨教育中長大的孩子,真正長大以後能與狼和平共處嗎?中文世界裡的狼,名譽和境遇好不到哪裡去。狼心狗肺、狼狽為奸、狼吞虎嚥、鬼哭狼嚎、聲名狼籍、杯盤狼藉、豺狼成性、官虎吏狼、「子係中山郎,得志便猖狂」……哪有一個好詞?
在羅馬、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遠古傳說裡,狼都是高貴和力量的象徵,但是擋不住污名化。人類對狼族進行理直氣壯的「種族大屠殺」,到了二十世紀,歐洲和北美的森林裡,狼已經基本被清算乾淨。
同時,城市裡每一個廣場上,鴿子聚集。
紐約市有一百萬隻鴿子。在水城威尼斯,鴿口是人口的三倍,走路過橋都要被鴿子撞上。每一對鴿子夫妻平均一年要生十二個孩子鴿,繁衍速度驚人。市政府的衛生官員都很頭痛,因為鴿子帶來種種疾病,尤其對孕婦、兒童、老人、病人威脅最大。鴿子,其實就是一種長了翅膀的老鼠。人們談鼠疫而色變,對於會飛的老鼠卻寵之餵之姑息之,因為,唉,鴿子的形象實在太好了。
聖經裡,洪水幾乎毀滅了醜陋的人類,絕望中的第一線光明,就是鴿子啣著橄欖葉帶來的。從此,鴿子的肥,被看作可愛;鴿子的笨,被看作和平。鴿子瀉肚似白稀稀的糞便,糊住偉人銅像的眼睛;沾著唾液髒髒的羽毛,掉進你露天的咖啡杯裡。衛生部門發明出各種排除鴿子的方法──把避孕藥摻進他們的食物裡,用噪音波驅趕,但是沒人敢大剌剌地說,要滅殺鴿子。如果有哪個不要命的官員敢用「滅鼠」的方式或甚至語言來談鴿子的處理,那他真的不要命了,愛好和平的市民會憤怒地驅逐他,對他吐口水。
狼,快消失了,保育人士開始為狼族平反,從形象開始。東自波蘭西至英國,呼籲尊重「狼權」的團體越來越多。在廣場上擺出花花綠綠的攤子,也許隔壁就是「抗議蘇丹屠殺」的攤子。狼的莊嚴的照片放在海報上,激越的聲音告訴過路的人,狼,從來就不害人,它躲人唯恐不及。保護政策開始出現,今天,挪威有二十隻,義大利五百,西班牙兩千,瑞士有三隻,瑞典有九群,德國有三十隻。美國的黃石公園,為狼權努力了很久,現在有四百五十隻快樂的狼。
你說,狼吃了農人的羊怎辦?是的,農人生氣地說,你們城市人自以為浪漫,喜歡森林裡有大野狼,但是大野狼吃我們的羊,誰賠?結果是,農民可以申請國賠,於是農民也不說話了。但是申理國賠之後,統計數字一出來,人們發現,狼其實並不那麼愛吃人家養的羊。反倒是,森林裡因為又有了狼,生態平衡更健康了點。在狼族回來之前,黃石公園裡因為糜鹿太多,楊樹和柳樹被糜鹿吃個殆盡,使得需要楊、柳樹的水獺和大角駝鹿難以維生。在狼族回來之前,體型較小的土狼猖獗,害死了狐狸部落。
狼來了,糜鹿少了,而且把吃不完的糜鹿肉留給大灰熊,於是大灰熊的孩子們多了起來。狼來了,土狼少了,小鼠小兔多了,於是狐狸和禿鷹們就成了旺族。
狼來了,真好。
-龍應台,輯於《目送》,二零零八年初版
*
談的是生態、保育。大自然本來有她自己的一套法則,人類卻以自己的喜惡,處處插手,擅改大自然的規律。
還有呀,為甚麼吃豬牛羊雞是正常,吃貓狗是虐畜?這個問題難倒了幾多維護動物權益的人呢。非素食者的,就只能說,用了最人道的方法屠宰的話,就不算虐待了。
*
對呀,我們說「屠宰」,不說「殺戮」。
*
兜兜轉轉,我想說的還是文字符號。其實這也是文章的中心,但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再看。有多少人,讀到上面的文字時,不免會把「狼」聯想成某一男子,「鴿」聯想成某一(垃圾)黨派,「羊」聯想成可憐的香港人?故事最尾聲還出現了「禿鷹」呢。
但,文章不是想要說這個啊。況且,書成於二零零八年,當時某一男子和那「禿鷹」還未上場,難道是未卜先知嗎?不可能啦。龍女士想談的,真的是大自然啦。
我很討厭這種不必要的聯想和解讀。很多原本很中性的事物,到最後都難逃成為符號的命運。早幾天聽講座時,講者談及某個星座的時候,說它的形狀像一把傘子,隨即也要補充了一句「這傘子沒特別的顏色啦」。我在想,為甚麼我們連提及傘子都要顧及顏色啦?很不喜歡現在多了這樣一種顧忌,香港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啦。
只能夠說,以後想講這個課題時,還得避免用這些例子,因為含意實在太多,難免觸動某讀者群的神經。可是,符號的含意只能多,不能少呀。寫作時要避也避不了,況且符號的意義也必然隨時間流轉而改變,那麼責任便落在讀者身上了。我們閱讀時,還真要有足夠的智慧,不好被過多的符號意義錯誤引導,以致過份解讀呀。
*
(越說越遠)
為甚麼我會常常把符號掛在口邊呢?是因為我覺得,符號真的是太有趣了。符號的時空性,符號意義的塑造,符號與思考謬誤的關係,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課題。
對我而言,一切都是符號。符號可以是簡單的紙上面的一筆一劃,可以是一件物件,可以是一個人,也可以是一個地方,甚麼只是一種顏色,一個聲音。我們每天都在用符號,利用符號幫助我們思考,但同時地,符號也在不斷地控制我們的思考。尤其是在現今的社會氛圍,黃色藍色、絲帶雨傘,統統都是意義深遠的符號。我們嘗試於符號間劃上不同的等號,介定同義、反義,但同時亦被這種思維束縛,以致思考上有偏差,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。舉個例子說,黃絲帶、民主、真普選、反水貨、反共,很多人會毫不猶疑地在這之間劃上等號;但如果你真的是這樣想的話,我只好說,世界不是你想得這麼簡單。要麼你就清楚明白符號背後每個真正含意,要麼你就用一般文字解釋你所想,不要作這種綑縛式的思考,那只能引導你作出不確當的結論和判斷。
可是呀,我就只懂得越講越亂。或者,我需要更多時間才可以把我對符號的哲學思路理清一點。這裏寫的,就當是一個簡單而又混亂的總綱吧。
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
重讀
身為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,我對自己寫的文字很是挑剔。所以我三不五時都會重讀以前寫過的文章,撿出錯字粒、別字粒;細閱與反芻間,品味過去自己的文筆,裏面寫得好和寫的不好的地方。
結果多半是很慚愧的。我總覺得文筆是退步了。
退步的原因可以有很多。第一大原因是少讀了中文書。從前看書很廣、很雜,現在都沒這習慣了。半是懶惰,半是沒有時間,感覺整個人的文化質素沒從前的高,這樣的話會很鄙視自己。而且面書瀏覽得多,讀的多半是沒有質素、沒有修養、沒有品味的文字,那自己寫的文字怎麼會好呢?英文諺語有一句:You are what you eat。現在改一改:You are what you read。也成道理。
第二個原因可以算在英文的頭上。讀心理系呀,研究、課本、參考書,統統都是用英文寫的。那當然有影響啦。兼加學了新的語言,文句語法等跟中文也不對等,寫作時難免文句不通順了。可是呀,我英文也不見得進步了多少。嗯。
*
真的很慚愧。我從前可是連文言文也懂寫的。只是兩年前的我。那時我愛上了讀唐詩、宋詞、古文。當時的我是會拿起《古文觀止》誦讀的呢。
我說的文言文是這篇。
論文意的深度和表達技巧、文章的結構和修辭,余以為這篇文章都有相當不俗的表現。呃,為甚麼我現在寫不出這種文章。
結果多半是很慚愧的。我總覺得文筆是退步了。
退步的原因可以有很多。第一大原因是少讀了中文書。從前看書很廣、很雜,現在都沒這習慣了。半是懶惰,半是沒有時間,感覺整個人的文化質素沒從前的高,這樣的話會很鄙視自己。而且面書瀏覽得多,讀的多半是沒有質素、沒有修養、沒有品味的文字,那自己寫的文字怎麼會好呢?英文諺語有一句:You are what you eat。現在改一改:You are what you read。也成道理。
第二個原因可以算在英文的頭上。讀心理系呀,研究、課本、參考書,統統都是用英文寫的。那當然有影響啦。兼加學了新的語言,文句語法等跟中文也不對等,寫作時難免文句不通順了。可是呀,我英文也不見得進步了多少。嗯。
*
真的很慚愧。我從前可是連文言文也懂寫的。只是兩年前的我。那時我愛上了讀唐詩、宋詞、古文。當時的我是會拿起《古文觀止》誦讀的呢。
我說的文言文是這篇。
論文意的深度和表達技巧、文章的結構和修辭,余以為這篇文章都有相當不俗的表現。呃,為甚麼我現在寫不出這種文章。
覆友人信(節錄)
......或者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宗教觀。從前我自己說得不好,但看過陶國璋的說法後,好像較易整理。一旦選擇了一個宗教後,我們難免會排斥其他宗教的神祇,分別就只有激進程度。伊斯蘭如是,基督教如是。但我思想中的理性的一部分會在乎「真」。基督是「真」的嗎?阿拉是「真」的嗎?可恨是,所謂能證真的證據,都是自圓其說的文字,經文間甚至偶有矛盾。那這個排他的做法便站不穩陣腳了。你連證明自己的能力都沒有,何以證偽別的宗教的神?
但我又的確相信有「神」。這個「神」用了引號,是因為我不在乎衪/它是否一個神祇(Deity)或者是否擁有一個身份(Entity)。衪/它可能只是一股力量,而且必須是神祕而不可知的。這樣會比較容易解釋世界,也比較理性。而所有宗教信仰派別都是人所創造的,凡人必有人心,凡人心皆不可信,因為沒有不自私的人,也沒有沒做過錯事的人。簡而言之,我相信宗教,而又不相信任何宗教。好像有點玄,但事實的確如此;也好像有點矛盾,卻又不盡然。而人最後能夠信任的,就只有理性和邏輯,可惜現今的人好像也逐漸喪失這能力。
無獨有偶,German Literature入面介紹過一個由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寫的一個刻本,名為"Nathan der Weise"(智者納坦)。刻本中心主旨探討Religion Tolerance,我認為正是我於上面的說法:容納、尊重其他信仰,而非排他。中間有一段很有趣的寓言,但我不在這裏寫了......
*
為甚麼談到這個我就不分享了。但這的確是我綜合這幾年的思考所得的。說得其實也不太好。但已經說了很多心中的想法。
信寄出去收不回,所以在這裏留個存照,好讓日後在思考的路途上迷失時,也可從字裏行間找尋昔日的自己。
*
補充幾句。我相信的是宗教的力量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是特別需要一些體物(Figure)/形相/經典來作為宗教的載體,這對他們也是有用的。我只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,指出我們永遠無辦法無瑕地證真或證偽這些體物/形相/經典。在「所有『歷史』都是人所寫成的」的信念上,我只能夠絕望地承認我們無法知道這些「宗教」的真偽,而我們只能夠相信理性所得出的結論。
我絕對也擁抱這些宗教所持的某一些理念,因為大部分這些理念都是導人為善,而且是普世價值,不贅。但同時也必須指出,這並不代表我便需要或已經信奉了某一個宗教,也不代表所有信奉此宗教者能夠實行這些理念。上兩句所說的,亦說明了「某宗教」及「該宗教所擁抱的價值」兩者並沒有若且僅若(if and only if)的關係,正正也是我認為不需要相信任何宗教的另一原因。
但我又的確相信有「神」。這個「神」用了引號,是因為我不在乎衪/它是否一個神祇(Deity)或者是否擁有一個身份(Entity)。衪/它可能只是一股力量,而且必須是神祕而不可知的。這樣會比較容易解釋世界,也比較理性。而所有宗教信仰派別都是人所創造的,凡人必有人心,凡人心皆不可信,因為沒有不自私的人,也沒有沒做過錯事的人。簡而言之,我相信宗教,而又不相信任何宗教。好像有點玄,但事實的確如此;也好像有點矛盾,卻又不盡然。而人最後能夠信任的,就只有理性和邏輯,可惜現今的人好像也逐漸喪失這能力。
無獨有偶,German Literature入面介紹過一個由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寫的一個刻本,名為"Nathan der Weise"(智者納坦)。刻本中心主旨探討Religion Tolerance,我認為正是我於上面的說法:容納、尊重其他信仰,而非排他。中間有一段很有趣的寓言,但我不在這裏寫了......
*
為甚麼談到這個我就不分享了。但這的確是我綜合這幾年的思考所得的。說得其實也不太好。但已經說了很多心中的想法。
信寄出去收不回,所以在這裏留個存照,好讓日後在思考的路途上迷失時,也可從字裏行間找尋昔日的自己。
*
補充幾句。我相信的是宗教的力量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是特別需要一些體物(Figure)/形相/經典來作為宗教的載體,這對他們也是有用的。我只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,指出我們永遠無辦法無瑕地證真或證偽這些體物/形相/經典。在「所有『歷史』都是人所寫成的」的信念上,我只能夠絕望地承認我們無法知道這些「宗教」的真偽,而我們只能夠相信理性所得出的結論。
我絕對也擁抱這些宗教所持的某一些理念,因為大部分這些理念都是導人為善,而且是普世價值,不贅。但同時也必須指出,這並不代表我便需要或已經信奉了某一個宗教,也不代表所有信奉此宗教者能夠實行這些理念。上兩句所說的,亦說明了「某宗教」及「該宗教所擁抱的價值」兩者並沒有若且僅若(if and only if)的關係,正正也是我認為不需要相信任何宗教的另一原因。
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
雲中大東
身困斗室之中,心想出外遊玩。本性仁,略欠智,故較樂山。友人隨興邀我方夜上山,本因瑣務而煩躁的心,一時間也寬了,問准家母後起行。
他說雲低,上大東山或有機會一睹雲海日出。攀大嶼之峰多遍,知道落空的成數較高,登山時也一抱太大期望。可以有一晚逃出狹室,以天為房頂,以草為牀,以樹為壁,就已經很感恩了。
從伯公坳上,走那熟悉的石級。半片明月時從雲隙間探出頭來,反射的光線已足夠引路。坐於石間小休,關掉頭燈,讓眼睛習慣黑暗,欣賞朦朧下的荒山。鳳凰山峰高聳特立,雲片浮於山腰處,像一個腼腆姑娘,用紗紡掩著半張臉,含羞迎客。山腳一條昏黃的長蛇,是車兒穿山之路。遠方天泛橙黃,通明之處,知是城區所在。
再上便入雲了。上不見月光,下不見漁火,就連前路也不見,憑經驗和感覺而走。濕泥滿路,腳旁的草蕨也滿是水珠。與友人一直按前人開出的依稀小徑,直攻上頂。
上峰了。峰是開揚的,但完全入雲,所以不辨西東。狂風不息,濕氣夾著風勢使人格外寒冷。好不容易架起營帳,掛上營燈,殘光不住搖曳。營幕跟營帳不住互相拍打,啪啦啪啦的,徹夜未息。水珠滲過布帆,不時滴在身上。開始的一兩小時還在擔心營幕,後來發覺風是不會停的,擔心也沒有用,就當作是給營帳的一個考驗。但在又濕又冷又有無止風聲的夜裏,任你有多累都不會入眠的。這分明就是睡眠剝削實驗。
預計五時起床準備煮早餐、看日出,但起床的前提是你要有睡過。眼光光的聽了一夜風聲,打開營帳,仍是那一片白茫。罷了,繼續閉目吧。
約莫六時,風稍稍緩了半個多小時,這一定是山神的恩賜。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入夢,淺淺的終於可以睡上一個睡眠循環。八時了,友人也是醒來的。「不如走吧。」
天是明的,但太陽伯伯躲起雲後。你有本事便飛上雲層看,沒的話就待在這山頭乾吃風。花了半小時草草收起營幕營帳,覓路下山。憑記憶找回上一晚上山的小徑,一步一步的走。風仍然是很大,把口水鼻水都從口中鼻中吹出來。與友人相隔一、兩步,談話要用吼的;多隔一、兩步,就聽不見他,也看不見他了。濕氣極重,整塊鏡片都是水珠。草草抹了一次,沒十秒便又重佈水珠。沒耐煩的把眼鏡脫下,反而走得更小心翼翼,滑的次數比前行的友人更少呢。後來一直到雙東坳才可勉強把眼鏡重新戴上,但前方的路仍然一片迷矇。
往梅窩方向下山,一路上也遇不少山友,心想「除了我倆還有傻人大霧上山」之餘,也暗暗佩服他們的毅力。也有有心山友是沿路撿垃圾的,敬佩之情便更深了。雲層逐漸逐漸稀薄,從雲變霧,前方的路慢慢的變得清晰起來。轉眼便入南山林裏,沿車路走至碼頭,空肚走了約莫三個小時,終於吃得快餐店的早餐。雲中大東之行至此而終。
他說雲低,上大東山或有機會一睹雲海日出。攀大嶼之峰多遍,知道落空的成數較高,登山時也一抱太大期望。可以有一晚逃出狹室,以天為房頂,以草為牀,以樹為壁,就已經很感恩了。
從伯公坳上,走那熟悉的石級。半片明月時從雲隙間探出頭來,反射的光線已足夠引路。坐於石間小休,關掉頭燈,讓眼睛習慣黑暗,欣賞朦朧下的荒山。鳳凰山峰高聳特立,雲片浮於山腰處,像一個腼腆姑娘,用紗紡掩著半張臉,含羞迎客。山腳一條昏黃的長蛇,是車兒穿山之路。遠方天泛橙黃,通明之處,知是城區所在。
再上便入雲了。上不見月光,下不見漁火,就連前路也不見,憑經驗和感覺而走。濕泥滿路,腳旁的草蕨也滿是水珠。與友人一直按前人開出的依稀小徑,直攻上頂。
上峰了。峰是開揚的,但完全入雲,所以不辨西東。狂風不息,濕氣夾著風勢使人格外寒冷。好不容易架起營帳,掛上營燈,殘光不住搖曳。營幕跟營帳不住互相拍打,啪啦啪啦的,徹夜未息。水珠滲過布帆,不時滴在身上。開始的一兩小時還在擔心營幕,後來發覺風是不會停的,擔心也沒有用,就當作是給營帳的一個考驗。但在又濕又冷又有無止風聲的夜裏,任你有多累都不會入眠的。這分明就是睡眠剝削實驗。
預計五時起床準備煮早餐、看日出,但起床的前提是你要有睡過。眼光光的聽了一夜風聲,打開營帳,仍是那一片白茫。罷了,繼續閉目吧。
約莫六時,風稍稍緩了半個多小時,這一定是山神的恩賜。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入夢,淺淺的終於可以睡上一個睡眠循環。八時了,友人也是醒來的。「不如走吧。」
天是明的,但太陽伯伯躲起雲後。你有本事便飛上雲層看,沒的話就待在這山頭乾吃風。花了半小時草草收起營幕營帳,覓路下山。憑記憶找回上一晚上山的小徑,一步一步的走。風仍然是很大,把口水鼻水都從口中鼻中吹出來。與友人相隔一、兩步,談話要用吼的;多隔一、兩步,就聽不見他,也看不見他了。濕氣極重,整塊鏡片都是水珠。草草抹了一次,沒十秒便又重佈水珠。沒耐煩的把眼鏡脫下,反而走得更小心翼翼,滑的次數比前行的友人更少呢。後來一直到雙東坳才可勉強把眼鏡重新戴上,但前方的路仍然一片迷矇。
往梅窩方向下山,一路上也遇不少山友,心想「除了我倆還有傻人大霧上山」之餘,也暗暗佩服他們的毅力。也有有心山友是沿路撿垃圾的,敬佩之情便更深了。雲層逐漸逐漸稀薄,從雲變霧,前方的路慢慢的變得清晰起來。轉眼便入南山林裏,沿車路走至碼頭,空肚走了約莫三個小時,終於吃得快餐店的早餐。雲中大東之行至此而終。
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
年輕
我發覺我不多懂得與我的小子閒聊。這個隔閡是從何時而來的?
*
「你...其實多大呀?」我真的失去了概念,也懶得計。
「十五。」
「噢,是嗎?」
噢,是嗎?原來只是十五歲。也許我真的有點兒要求太多。十五、六歲的小子,你能期望他懂得跟你分辨to blame、to tell、to teach、to instruct、to educate,然後只用一年時間稱職地運行一個有七十年歷史的團體?責任在誰呀。
*
求諸己身,無可迴避。沒有後退的理由,只可心甘情願地前進。就算只是爬行,也必須前進。
*
其實我也只是廿一歲。
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
沒油
還是頭一遭如此失去動力。
是純粹因為晚睡而累?還是心真的累了?
還有很多繁瑣的事情未處理掉,該可以如何掏出更多心力,關心一下平時已經很想關心的人?是否應該繼續苛求自己盡這些吃力不討好的責?
究竟我還能做甚麼改變?還剩多少力量去創造奇蹟?
抑或到最後,還是等待奇蹟降臨較為划算?
是純粹因為晚睡而累?還是心真的累了?
還有很多繁瑣的事情未處理掉,該可以如何掏出更多心力,關心一下平時已經很想關心的人?是否應該繼續苛求自己盡這些吃力不討好的責?
究竟我還能做甚麼改變?還剩多少力量去創造奇蹟?
抑或到最後,還是等待奇蹟降臨較為划算?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