適逢香港又到秋天,貼這舊文出來,讓大家賞析一下罷。
***
《香港之秋》閱書報告 7E (4)
《香港之秋》是中國著名散文作家兼翻譯家思果所著的散文集,書名取自集中一篇散文的標題。
緃觀全書,我們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個甚為細心的人。他擅於捕捉生活上的細節,落入文章,使之讀起來別具親切感。所以我認為書首的幾篇談生活瑣事的文章最為動人,因為人情小事總是最能令人有共鳴的。中段的議論縱橫,雖然立論明確且有理,但我卻認為說教意味偏重,題材過份嚴肅,風格與前半本的文章迥異;幸好論調新鮮,入題手法高明,能夠把許多老掉牙的議題(例如《獸性與文明》寫文明社會中的殘暴行為,《舶來》寫崇洋心態,《節食》談貧富懸殊等)寫得饒有趣味,也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想問題。末幾篇關於作者文學上的見解和心得,也屬議論體裁,不過筆法比前幾篇輕鬆,可讀性相對較高,也令讀者有較多文學知識上的得著。總括而言,全書題材豐富任何人都能在中到想看的文章,可謂能讓眾讀者各取所需罷。
以下我將擷取幾篇書中的散文,分享一閱讀心得和感受。
緃觀全書,我們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個甚為細心的人。他擅於捕捉生活上的細節,落入文章,使之讀起來別具親切感。所以我認為書首的幾篇談生活瑣事的文章最為動人,因為人情小事總是最能令人有共鳴的。中段的議論縱橫,雖然立論明確且有理,但我卻認為說教意味偏重,題材過份嚴肅,風格與前半本的文章迥異;幸好論調新鮮,入題手法高明,能夠把許多老掉牙的議題(例如《獸性與文明》寫文明社會中的殘暴行為,《舶來》寫崇洋心態,《節食》談貧富懸殊等)寫得饒有趣味,也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想問題。末幾篇關於作者文學上的見解和心得,也屬議論體裁,不過筆法比前幾篇輕鬆,可讀性相對較高,也令讀者有較多文學知識上的得著。總括而言,全書題材豐富任何人都能在中到想看的文章,可謂能讓眾讀者各取所需罷。
以下我將擷取幾篇書中的散文,分享一閱讀心得和感受。
《懷內》
本篇輯於全書之首,主要講述作者回港後的生活。懷者,惦也;內者,妻也:作者從夏洛特回港後極記掛妻子,於是寫下這文章,盡訴此情。
從此篇文章中可見作者選材的細心。例如他特意寫到自己的反省,自責平日沒有珍惜妻子的細心,從以突顯她對作者的重要性,讓念妻之情能自然流露,不著痕跡。又例如他寫自己在火車站等不會到站的火車,或是他寫沒有妻子的生活不是生活等,都是從側面描寫自己對她的愛;雖然沒有寫過一個「愛」字,但其深情卻是顯然易見,足見作者選材功力之深厚。
看罷此篇,我認為自己應當反省平日有否善待身邊對自己好的人,有否身在福中不知福。我發現自己原來也有犯作者的毛病,就是當有人關心自己時,總會嫌別人麻煩;然而卻又總會在他們不在身邊時感到無助,這時才發現自己的無能和別人的用心,往往後悔不已。最可笑的是,即使在自省過後,日後也會犯同樣的過錯。所以能像作者般有個會無條件地原諒他的,實在是最幸運不過的事。我認為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著這樣的一個人,不是你的伴侶,而是你的父母。這篇文章提醒了我一定要珍惜和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。
《老年 》
《老年》這篇文章寫作者對人的衰老死亡的一些看法。作者於此文先寫人老的無奈和可悲,花上大半篇幅,末幾段筆鋒一轉,教大家看化衰老死亡的事,活得老而不朽。
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階段,誰也避不了。生和死發生在一瞬間,且生的喜悅和死的悲痛都不是自己所能感受到的;而病大多只是短暫,且能夠治癒。只有老,是自己親嚐當中滋味。漫漫老年之路,心知歲月不能挽回,如果看不開的話,實在是一種折磨。作者通過幾個例子,寫出了老年人的苦況,包括身體轉差、遭到子女和社會的拋棄、喪偶等,使人深切體會衰老真是一件令人發愁的事。但既然衰老是無可避免的事,我們就應學會好好地面對,正如作者所言,「老年也可以過得不太糟糕」。
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階段,誰也避不了。生和死發生在一瞬間,且生的喜悅和死的悲痛都不是自己所能感受到的;而病大多只是短暫,且能夠治癒。只有老,是自己親嚐當中滋味。漫漫老年之路,心知歲月不能挽回,如果看不開的話,實在是一種折磨。作者通過幾個例子,寫出了老年人的苦況,包括身體轉差、遭到子女和社會的拋棄、喪偶等,使人深切體會衰老真是一件令人發愁的事。但既然衰老是無可避免的事,我們就應學會好好地面對,正如作者所言,「老年也可以過得不太糟糕」。
雖然我距離老年還有很長的時間,但人自出娘胎就是往死亡步步前進,所以有時也會不自覺的想為自己老年多準備。最好的準備當然就是努力讀書,為自己鋪一條美好的前路,讓再往後日子生活無憂。但細心一想這只肯定了老年時物質的富足,心靈上卻見不得富足。回望作者於文章中寫的老年情境之所以苦,蓋心靈空虛也。所以其實最需要的準備乃是學會填補心靈的空洞,如作者所說,一直保持著有工作,活得如年少時般。但我認為有時候不是不想工作,而是人老了力不從心。所以我說最重要的還是該從想法入手,不對老年執著,學會如何放下。須知道花兒凋謝落下雖是事實,但花兒曾經瑰麗綻放也是事實,人老了應當為自己過去的成就自豪,而非懷緬過去、沉溺過去。人要是每一天都過得充實,老不老,死不死,又有何關係?
《節食》
《節食》
這是一篇很短的散文,但寫得一矢中的。從美國人的飲食習慣說起,談到最後才道出文章重心-原來在說貧富懸殊。
不同國家、不同地區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以致有不同的習慣和文化,作者以中西飲食文化並列作為比較-美國人富裕,容易汲取過多營養,極易肥胖,到過胖時則需節食減肥,遂以肥胖為不健康的象徵;中國人因為「窮才少吃」,從小「身子不結實」,能夠肥胖實在是福氣的象徵-這是文化差異。作者能夠從普通文化差異中看出財富不均而衍生的諷刺,可謂見微知著。
然而若矛盾出於兩地之文化差異,實也不足為過。始終背景不同,難以說清孰是孰非。倘若於同一地之中已見如此現象,則教人感到可悲。古有晉惠帝「何不食肉糜」之例,引為千古笑柄;到今日香港,貧富懸殊得使民怨沸騰,仇富情緒日益增加-到這時才發現《節食》中所述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,而且比從前更嚴重了。
***
記得自己寫《老年》那部份時感觸挺深,因為家中一老時常為年事漸高而看不開。有時覺得她那些晦氣的話語很惱人,「不中用」「一了百了」這些字句很有負能量;心情不好的時聽了更是生厭。但平心靜氣的想,其實她也很可憐。性格使然,她有很多壞想法,這些我們都改變不了。能夠做的只是,盡量讓她感到愛罷。
*
標籤標了「別人的字」。其實是自己的字,不過中七時的那個自己感覺很遙遠、很陌生。那,是一個「別人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