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感覺

有道是「有感而發」,要寫文章,必先有感,才能有發,若無感亂發,發亦不中,落入無病呻吟之流,不如不發。

所以我知道自己何以久久沒有文章可造,皆因對生活感悟還不算多。聽老師同事抒發,今時今日,當老師真不是一門專業;每天來來回回,出出入入,忙的不是教務,而是做不完的行政工作。我想,要是當老師還不是專業的話,我這個老師助理應該是閒人中的閒人了。每天做的事要是這般枯燥,何以還能對生活有半點感受?觸覺都給磨鈍了。

觸覺給磨鈍的話,後果很嚴重。我卻覺得我連對自己身體正在發生的事也沒太大感覺。這可真要好好反省。比方說我今天早上流鼻血,我竟然沒有半點驚慌。要是我經常流鼻血的話,不緊張是十分正常的;偏生我應該若莫十餘年沒流過鼻血,當刻乍見鼻孔血漿湧出,卻真的沒甚太大感覺。「幹,臨出門才流鼻血,可別害我遲到。」這是我當刻唯一的想法。事後同事也覺驚訝,「嘛,這麼久沒流過鼻血,怕是很驚惶失惜了吧?」「沒呀。以前在小學做教學助理,一天還不止一位同學流鼻血呢。」「喲,別人流跟自己流可不同呀。」有甚麼不同呀?反正又不是會流得不止。我想,要是它真直流個半小時,我還是會慌張的。

對自己沒感覺,對別人還會有嗎?心理學課堂學過,人有鏡子神經元,看到別人受苦,腦內的反應有如自己受苦般,這叫做同感。不過如果我連自己受苦也不大有感覺的話,同感怕是也失去了?那不講自己啦,又講一下今天的見聞。老師同事說,某日跟學生討論一些作文題目,講到社會責任,那學生的不以為然,令他大感諤然。要知道該學生平日成績也不俗,但說起社會中的弱勢社群,言談間覺得他似乎對那些徬徨無助、孤立無援的人無動於衷。

「那些人的生活跟我的生活無關呀,」老師覆述著他的說話,「我只知道我要讀書,我要成績好。況且,書入面也沒教我如何對人有『同感』。」

原來是這樣呀。

「如果人人讀書都只是為了自己...... 你不覺得有問題嗎?」老師當時定必也驚訝得語塞了。

「呃,我想,是有一點問題吧。」

古仁人張載談起讀書,下筆橫渠四句,沒有半點是為自己。范仲淹名言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說的就是同感。杜甫通篇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,就是同為窮人所感,為窮人發聲(,Arthur Kho謂其為「提出興建公屋的第一人」),何以說書本沒教?沒家教就是了。學校談「品德教育」,一開口便錯。學校如何教品德?品德當從進校前由家長教;先講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,再跟我談「教不嚴,師之惰」呀。

越談越激動了。嗯,就看滿街補習班、興趣班,教小孩子這個那個的;何不更開一班,教家長如何當家長?也罷,我看開了也沒人報吧。

*

嘛,還懂得激動,證明還是有感覺的。

*

散文太散,若閱足全文,看不出重點來。前半段還真的很像無病呻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