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門這個地方,倒也是由生趣變生厭。記得初中時首次來到這個怡人小島,四外無人,寧靜的夜裏只有浪聲。這此以後,便好像是年年到訪,或者是四年來三遍,日出甚麼的都看得沒新意。
然後不知從那時開始捲起了一道露營風戶外風,使得我們每一次到訪,營友數目都有增無減。直到中六憤然起誓,除非隨旅出發,否則不至塔門露營。
*
塔門這個地方,是有牛的。而且是有很多牛。早陣子在看一本書,叫做《動物權益誌》,裏面有一章寫牛對生態的好處,說明了牠們在生態網之中擔當的角色。但似乎在遊人、營友的心目中,牛隻的角色不是甚麼生態管理員,而是景物、是自拍背景;是搗蛋鬼、是嚇人的傢伙。
我的要求並不高。我只想大家將牠們當作是住客。
塔門的牛不是像動物園裏的動物,不是被放置在籠裏供遊人欣賞的展品。牠們可是原住民,草原是牠們的家,而我們只是訪客。跟牠們拍照不是甚麼大問題,都巿人少接觸大自然,一時之間看到這麼多牛隻會覺得新鮮也是人之常情。但我看到的,是遊人們會用食物引誘,然後與之拍照,當中更不乏小孩。當中有膽子小的,戰戰兢兢向小牛前走一步,作試探狀,見小牛未有動靜,又再走前;忽然小牛別過頭來,又慌忙後退三步,遠遠把手中的麵包丟過去,再於五步之距觀看其動靜。遠處的家長在觀看,未有出言阻止,笑而不語,該是覺得小孩子天真活潑吧。
我的天。不餵飼野生動物該是常識吧。
也有些不是為了拍照,只是純粹覺得牛隻飢餓,便餵飼牠們。曾經遇過這樣的一對年輕男女,當時他們在涯邊散步,邊走邊把手中的麵包一块一块的丟在地上;後面的小牛一路給引過來,一路吃著地上的麵包,二人一牛一同走了也有好幾十米。心有不忍,出言勸阻,了解後知道,他們認為「如果小牛不餓就不會吃他們的食糧」,又說「看牠吃得挺開心,該是覺得麵包美味吧」。我勉強撐住不當場暈倒,循循解釋「牛吃草」和「不餵飼野生動物」的常識。也花費了好幾分鐘唇舌,才把他們勸退。轉念一想,他們也是出於好心,並不犯甚麼罪,頂多只是無知。
就是有太多這一類愚昧的人,牛隻被訓練成不愛吃草,反而愛吃人的食物。於是嘛,牠們學會主動走進人群,找東西吃。兩女一邊賞浪,一邊野餐,忽然發現身後一牛翻著籃子,嚇得鬼哭神嚎,定過神後,又哈哈大笑;一群青年在亭內桌上圍著火鍋爐,其中兩個赫然看見兩隻牛把鼻子探著鄰桌放著的生食,驚而趕之,更發現二牛口裏喫著兩塊肥牛片,嘩然起哄。很不正常吧?我告訴你,這不是甚麼新鮮事,更是塔門裏的常態。
香港人常常自詡有文化、受教育、富學識、具素養。假日往塔門走一躺,你發覺,根本全不然。有無知的青年人,長大成為無知的父母,養育出下一代無知的小孩,繼而長大成為無知的青年人;這個循環便不斷走下去。我會認為,父母帶小孩到郊外是一件中性的事。花草葉木,野外生態,隨手捻來都是一些很好的教材,你懂得從而教育他們對大自然常存尊重,這當然是一件好事;反之,便是破壞。溜狗尚且會訓練牠們不隨處便溺,為何帶小孩外出可以放任?
我說,一切都是源於教育。看到香港郊外美景一點一點的被破壞,痛心之餘,更想做一點事情,乘著時下的露營風戶外風,好好宣揚一下生態教育。
有沒有同路人?
*
還有一段疑似題外話:
對於大自然,我時常覺得,你不需要做甚麼行為,特別去保護他。你只需要不騷擾他,他已經覺得很欣慰。我們時常以為大自然很能包容:天空這麼無邊,就一點點廢氣,不礙事吧;大海這麼廣闊,就一點點污水,不打緊咧。但事實上,大自然很記仇。你對他做甚麼壞事,他必然會回敬你。別以為自己這麼偉大:大自然從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在滋長生命,誰保護誰,誰倚靠誰,不言而喻。
老掉牙的話語不再說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